走过大地

王国维用三句词形容成大事者的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说的是树立理想,追求目标,和终有所成的三种状态。

前几天讲手机摄影的最后两堂课,讲到何潘的一副作品时,说的深了点,一发说的兴起,想到青原行思大禅师所说的的三重境界: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其实这两人说的是同一件事,只不过一个是动态,一个是静态,一个是过程,一个是结果。套用现代语言说,这三重境界分别对应的是对一件事物的建构、解构与重构。

如果具体到摄影,第一重说的便是摄影作品的建构,这个阶段的摄影者能力也就是看到什么拍什么,喜欢什么拍什么,从解读来说也是人家拍什么,我们看什么。

到了第二重,我们经历过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投入,在技术、技巧、能力和对摄影的理解都有提高的基础上,一张照片就不再仅仅是照片本身, 我们看到的是它后面的器材、参数、光线、场景、文化、历史和摄影师的美学修为、能力甚至性格,以及ta拍照时的现场还原。

这时我们看照片,就像品酒师品葡萄酒。他们能品出酒的产地年份和光照,我们能看出照片后面摄影师的能力、品行、旅行方式和拍摄动机。

在照片的解读方面,依各人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无论多深,无论多延展,其实都不算过分。换一句话说,我们怎样解读一件作品,其实跟作者的关系已经不大,一件艺术品离开作者的手,它的解读和评论,就是评论家的事情了。就比如布列松的那个跳向水洼的人,被评论家解读为,他就像二战之前的欧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跳向战争的水潭。多年前我看这文字,觉得解读有些牵强,现在想来,它却并不为过。同样,何潘作品中那件挂在晾衣杆上的破旧衣衫,在我看来就是70年代经济腾飞之前的香港,在市场资本的风潮来临之前准备起飞的姿态。

何潘的另一张我特别喜欢的作品,是拉着车跑过街道的人力车夫。在我看来,尤其是结合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他几乎就代表了我们每一个人。在两辆叮当车通过的时间空隙,他和那个小孩跑过街道,而享受了30多年经济繁荣、全球化浪潮的我们,其实也不过是在各国保守主义常态中的短暂和平间隙里片刻偷欢而已。

当可以对照片能够进行这种含义解读的时候,并没有到达无论是王国维的还是行思大师的第三重境界,这不过是深一层的解构而已。虽然深了一点,但还在第二重。

到了第三重境界,这条摄影的路,你已经走过了99%的里程,该经历过的,你都经历过了,该犯的错误,也都犯的七七八八了,再看任何一张照片,它或许平常,它或许不凡,它或许肤浅甚至低俗,它或许深奥甚至难解,它或许欢快,它或许悲伤,但在你看来,它也不过是一张照片而已。

摄影还是摄影本身,但你已经不是过去的那个你了。你就像那只钻过窄洞进入葡萄园,在里面撑个半死,然后为了逃出葡萄园再饿个半死钻出窄洞的狐狸,混入其它狐狸中,你是一只普通的狐狸,但你是那只知道葡萄园里是怎样一个世界的狐狸。

至于那是一种什么状态,我也不知道,反正我还在葡萄园里。


评论(1)
热度(12)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上一篇 下一篇

© 走过大地 | Powered by LOFTER